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档案上的滇缅公路|每日快看
来源:掌上曲靖     时间:2023-05-09 00:11:54

滇缅公路,是一条被誉为“筑路史奇迹”的公路,是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代表性符号。“抗战时期赶修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形成时间为1935年至1943年,共计档案239卷7804件,内容涵盖了从筹修、勘测、筑路机构、征工、赶修,到民工抚恤、通车、表彰等这一历史事件中的方方面面,有各种训令、指令、办法、会议记录、呈、函、代电、财务表格、施工图纸和部分照片档案。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保存十分完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抗战时期重大历史问题不可替代的第一手珍贵史料。该档案于2022年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资料图)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戌,全长1156.9公里。云南段全长973.6公里,东起昆明,西至畹町,过界河接缅甸九谷,可直通缅甸腊戌,共183.3公里。是抗战时期横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国际运输动脉,被称为是“支持正面战场、供应抗战给养的生命线”。

议修滇缅国际通道

1937年8月,龙云参加南京“国防会议”期间,提出了“国际交通应早作准备,立即同时着手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直通印度洋”的提议。国民政府行政院与云南省政府共同决定在滇西省道的基础上赶修滇缅公路,以原昆明至下关一段为东段,续修下关以西至畹町河552.4公里的西段,使之与抗战前夕通车的滇黔公路相接,内联川、黔、桂、康四省,外通缅甸腊戌、曼德勒和仰光,滇缅公路的议修被提到了战略位置。

1937年9月12日,蒋介石电告龙云,要求云南从速赶修滇缅公路,称“此路有从速完成之必要,其材料经费由中央补助,征工与工价由滇省担任。希从速赶修为盼。”随后经工程专家、云南省政府及云南全省公路总局,共同商定了滇缅公路的路线图,并议定修路经费由中央补助,工程由云南地方负责,限期4个月完成土路通车。之后在与缅甸政府的商谈中也获得了对方的支持,1938年提出以木姐作为滇缅公路的接续点。当时缅境腊戌经木姐至八莫公路早已畅通,畹町至木姐18公里,由缅方负责。

工程浩大的滇缅公路

1937年10月,滇缅公路西段开始勘测施工。修筑过程困难重重,不但要翻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还要跨越急流深谷,工程异常浩大艰巨,远远超出施工前的预想。东段虽然已经通车,但从禄丰至下关一段全是土路,路基宽度不够,桥涵又多为临时性的,改路基,铺筑路面,改桥涵的工程量也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在这样的地区修成一条公路,实属不易。

由于形势紧迫,滇缅公路施工采取“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先开出4—5米半幅路基,然后逐步加宽。路面工程规定铺筑泥结石路面,宽度5米,分3种不同层次的用料规格,铺路时先将路槽压实,按先大后小的石料层次铺筑,掺用30%黏土填充空隙。再用直径1米、长约1.2米的石碾碾压,石碾需要20至30人拉动滚压。桥涵工程也是施工的难点,从下关至畹町段共有桥梁200余座,西段2米以下的涵洞有一千余座,均由各段民工建造,政府给予补助。由于赶工关系,建成永久性的桥涵仅有10%,大多数还是便道通车。

战时交通的头等大事

1938年初,天津、上海两港相继失守。以广州为起点的粤汉、广九两条铁路渐渐失去进出口物资转运能力,中国面临着出海口全被封锁,外援断绝的危险处境。关键时刻,云南省政府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滇缅公路沿线28个县和设治局,严令征工赶修滇缅公路,限期1938年3月底前完成土路通车。云南全省公路总局先后成立了关漾、漾云、云保、保龙、龙潞、潞畹六个工程处,负责各段的工程管理和施工技术指导。全国经济委员会也派出一批工程技术专家来滇协助工作。

为使修路工程能按期完成,保证抗战之需,云南地方当局从行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规定:凡路线经过的县和设治局境内的路基路面,统一由该县和设治局负责征工建筑,若遇工程浩大,一县能力不能担负时,得呈请省公路总局核明情况,报请省政府饬令邻县征工助修;省政府、省公路总局有关官员及所修路段途经县县长、设治局局长必须亲临工地指挥督导,并以此作为对这些官员考核的一项标准。经过日夜赶修,这条困难重重的要道于1938年8月底完工。

期间,云南地方政府在部分路段采取给予民工一定的报酬,对民工所负责的路基土方和备料等工程也酌情给予一定的补贴,把路基石方和路面铺压及所有涵洞工程改由政府负责等一些新措施,不但减轻了民工负担,调动了修路积极性,同时保证了修路工程的管理、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900余公里的筑路“血线”

1937年11月18日,滇缅公路西段正式开工修筑。沿途各县、设治局征调来的民工,加上雇来的石工、木工、普通工,参加桥涵等工程的包工,每天约有13.5万民工在西段路工作。随着滇缅公路全线铺开、紧急施工,每天施工的人数高达20万。包括汉、彝、傣、回、景颇、阿昌、崩龙(德昂)、苗、傈僳等10多个民族组成的筑路大军,组成了一条973.6公里的长龙。

为完成修筑,各族民工上工的路程长短不一,远的长途跋涉3至5天,他们自带干粮、衣帽和锄头,出没于深山野岭。工地没有住房,他们用树枝搭建临时窝棚,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冬天的山区,寒风刺骨,民工以火取暖,度过寒夜。怒江两岸及潞畹段等低海拔地区,清明过后,寒露之前,气候炎热,恶性瘴虐蔓延,能在几个小时内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为修通这段抗战“大动脉”,云南各族人民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据当时保山县政府呈:“负修坡脚至龙洞146.4公里,一月开工,四月二十日完成土路,死亡男工523人,女工28人。”另盈江设治局报:“负修白花洼至新河桥段10公里,自年初开工,至完成共四月时间,民工死亡男156人,女23人。”仅从这两个县、设治局所报数字看,1至4月,还不是恶性疟疾盛发之期,死亡人数便已经如此之多,可见牺牲两三千人的报道是符合实际的。因此滇缅公路也被称为“血路”。“裹粮携锄潞江边,哪管老弱与妇孺。龙陵出工日一万,有如蚂蚁搬泰山;蛮烟瘴雨日复日,餐风饮露谁偷闲?总动员,追呼争逐荒园田。褴褛冻饿苦群黎,星月风尘度新年……”这首产生于修路之中的《滇缅公路歌》,既是当时修路情况的描述,又是对各族人民在抗战期间极尽艰苦,努力修路的真实写照。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全线通车。从1937年10月开始测量,至1938年8月通车,施工时间仅9个月。截至1938年10月,云南各族人民依赖人力,用原始的工具和施工方法,累计完成土方11232660立方米,石方1102303立方米。共修筑石拱和石台木面小桥169座,石镶涵洞1443道、木便桥涵413道、大中型钢索吊桥2座、石台木面桥2座、木桥3座,路面包括安宁至凤仪段在内,共铺筑泥结石路面900多公里,用双手修筑出一条抗战国际大通道。随着缅甸境内路段在预期内完成,滇缅公路与腊仰铁路相连,国际运输通道全线贯通。

滇越铁路中断后,滇缅公路一度成为我国唯一一条出海国际通道,并且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运输战略物资的“输血线”“生命线”。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5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物资为49万余吨,其中包括油料20多万吨,武器弹药、通信器材、药品、棉纱布匹20余万吨,这些战略物资的输入,对维系中华民族抗战生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殷俊燕)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