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多所沪上高校专硕在学人数占比超五成!面对愈发庞大的专业学位体量,高校准备好了吗?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06-29 21:32:09

近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规模正稳步增长。以沪上高校为例,在复旦大学,截至2022年,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人数达18199人,占全校研究生总数的50.47%;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11000余人,占全校研究生总人数的63%;上海师范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校在校研究生9964人,其中专业学位在校生4522人,占比为45%。

多所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专业学位学生人数和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但与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数量庞大的专硕生,学校的培养方案还跟得上吗?

在今天(6月29日)下午由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协办的一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主题论坛上,多位来自高校研究生院的负责人谈了谈专业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点、痛点与解题思路。


(资料图)

专硕占比不断上升,高校改革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专业学位发展机制不健全,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响应不够及时,研究生招生的动态调整机制没有建立......”在今天下午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高校的专家们总结了不少关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鸿铎谈到,如今,知识更新的半衰期大大加快。一般来说,一名研究生的培养周期在7到8年左右,人才培养的速度慢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市场变化的节奏,这就导致不少高校的培养模式难以造就卓越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昕介绍,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复旦专业学位博士生人数已达到2245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已有15954人,规模空前,增幅也很快。正因此,今年五月下旬,复旦大学专门首次就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召开会议,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未来三年有力推进。一场改革,也即将在学校推行。

王昕透露,复旦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新模式,为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发展立柱架梁。具体而言,复旦将建立健全专业学位规章制度,为此已经制定了两个专门文件。复旦将加强学位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有序推进专业学位类类别自主设置,健全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价考核机制,动态调整院系年度招生计划。“关于上述内容,我们已经和院系打好预防针了。”王昕还透露,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将在2023年同步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工作。其中包括,资格考试每批次不通过率不低于10%,规范中期考核组织实施与设置,学位课程绩点要求从2.0提高到2.5等。

同济大学表示,将推进学科交叉,提升专业学位复合型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

“面向未来科技革命,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科交叉。但交叉学科不能变成真正一个学科,一旦变成学科,就会产生自己的壁垒。”赵鸿铎介绍,所谓交叉,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人力和资源。比如,同济新成立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实体化运行的平台。“它既是人才培养的特区,也是学科交叉、资源协同的平台。”

“专业学位所培养的人才,并非仅仅是懂技术的人才。”在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以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为例介绍,在其课程体系中,有接近一半的学分都属于管理类课程,旨在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东华大学,工科类学生也需要选修6个学分的三门管理类经典课程。“这个过程一开始很痛苦,不仅学生痛苦,教师也很痛苦,因为学校抽调管院教授MBA课程的老师来给学生上课,需要横跨两个校区。但学校依旧在推进这个事情,只因这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不仅如此,为了让专业学位人才真正在解决现实问题,东华大学还在专硕的开题上严格设定两道标准:其一,课题必须与导师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挂钩;其二,必须有产业化可行性。只有满足了两者之一,方可予以通过。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介绍,目前,华东师大正集中办学力量,特别支持博士专业学位、跨大类、跨专业、跨行业的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基础强的专业学位、职业指向明确且人才需求广泛的专业学位、卓越育人成效显著的专业学位以及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

校企携手,推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

从大学的理工科专业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吗?在专家们看来,并非如此。

卓越工程师的成长一定有一段重要时期是在岗位中成才中。因此,高校的培养要和企业的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解决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档问题。多位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认为,在卓越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大学必须与企业携手来打破学科制、院系制和同质化培养带来的诸多问题。

目前,高校们不仅设立了学校导师-行业导师双导师制,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企业实训课程、扩展实践基地,还在招生面试、论文答辩等阶段引入行业专家进行评估。专家们还特别提到,高校当前正在打通校企培养的链条,更好地推进成果转化。

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例,多位专家谈到,所谓卓越工程师,“既要是科学家也要是工程师”,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呵护科创的种子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在同济大学,学校设立产教融合转向基金支撑共创“起跑1公里”,同时,通过开辟产教融合知识产权绿色通道支撑供应“最后1公里”。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部主任肖功海介绍,国创中心鼓励以师生共创促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目前,国创中心已在上海的“大零号湾”以及同济科技园设立概念研究中心。“我们试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遴选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以市场为导向来引导学生创业。”肖功海表示,为了更好促进成果专业,国创中心推出了一项名为“拨投结合”的改革措施。

何为“拨投结合”?肖功海解释,对于高校师生的早期创业项目,前期中心以科研经费的方式来支持项目的研发,待项目研发成功,进行市场化融资时,中心再将早期投入的经费按市场同价转化为股权。“拨投结合”的机制能够很好地解决早期技术定价难的问题,保障团队在项目早期研发和运营中的主导权。

据悉,通过该模式,国创中心已支持了60余个项目,其中,有1/6的项目已进行了市场化融资,有5-6个项目市场估值已经超过了10个亿。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